改革红利下 服务业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
发布时间:
2016-07-21 00:00
“服务业仍然是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这几年服务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谈及服务业发展现状时充满信心地说。
一组关于服务业的亮眼数据,也显示了服务业这个新引擎所拥有的巨大能量。盛来运介绍说:“服务业近几年保持较快增长是有理由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符合产业成长规律。”据统计,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达到50.5%。2016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5%,占GDP的比重达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当前,蓬勃兴起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升级的消费、异常红火的旅游行业以及日益火爆的院线市场等均表明,在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不仅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最大亮点,更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近年来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创新活跃,更是促进了第三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24万户,比去年增长63.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登记企业10.4万户,增长58.5%;金融业新登记企业7.3万户,增长60.7%;教育新登记企业1.4万户,增长1倍;卫生和社会工作新登记企业0.9万户,增长1倍。服务业的“提质扩容”,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动能。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国家积极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服务业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预测,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或达55%以上,就业比重可能达到50%,服务业领域就业人员有望达到4亿人。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服务业就业潜力仍然巨大,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有望继续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是有理由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符合产业成长规律。”盛来运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都会出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情况,因为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急剧扩大,这两点共同推进了服务业发展速度在加快、比重在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服务业增速明显。“其他服务业”包括了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受新业态、新产业支撑,2010年至2014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2015年增长9.2%,占服务业的比重达38.3%。盛来运分析说,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一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比如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业、商务和租赁服务业、文化影视服务业以及养老健康产业。“这些行业都符合产业升级的方向,也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
服务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也愈发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正在显现。“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在持续推进,当然它需要时间,但是,累积的效果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我认为,整个经济增长趋稳,整个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形成了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两个重要特点。”张立群表示。
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服务业,也是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环节。在吸纳就业的同时,随着全社会“双创”热潮的涌起,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也将为“双创”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去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同时促进快递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可以预见,随着服务环境的持续改善、行业规范的逐步建立以及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热点的不断涌现,服务消费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既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又是决定增长、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所在。”迟福林表示。(责编:王可)